这个词库使用的拼音方案[]
因为这个词库所用的方案是为记录各地方言而改进的,因此不妨叫做“双定话拼音方案”或简称“双定拼音”。这个方案其实与“标准壮语拼音方案”大体相同。相对于“标准方案”的不同点如下:
- 原先以 b 和 p 结尾的词统一用 p 结尾;原先以 g 和 k 结尾的词统一用 k 结尾;原先以 d 和 t 结尾的词统一用 t 结尾
- 入声(即 p、k、t 结尾的词)后面要标调,如不标出调号则表示该词为第一调
- 增加声母 j、q、s、y、z 分别发 [dz]、[ts]、[s]、[j]、[dz] 音
- aei 音依旧写成 aei,而不是 ae
- 简化声母 c
- 原先 c 的发音将局限于 [tz]
- 若 c 跟 s 的发音过于相似(南北发音的关系)则按 s 音收录
- 若 c 跟 z 的发音过于相似(南北发音的关系)则按 z 音收录
之所以入声用 p、t、k 结尾而不是 b、d、g,主要是:
- p、t、k 结尾更容易区分音节。因为 p、t、k 多主要是在南壮中用作声母,在南北同声母 d、g 的词语中用 p、t、k 标入声有利于减少后续声母的混乱。
- 可以跟“皇家泰语转写系统”统一。
为什么不用原来的拼音方案?[]
实际上,“双定拼音”相对于“标准方案”的不同点就是这个词库不使用“标准方案”的理由。为方便,在这里对“标准方案”的不足和弃用理由归结如下:
- 缺点1:入声调过少
- “标准方案”是按结尾的字母来标识声调的,这将强制把所有方言的入声调缩减到两种!可实际上某些地方的入声调不止两种。
- 缺点2:声母过少
- 有些地方有 j、q、y、z 作声母,但标准方案里面没有收入。
- 缺点3:c 的发音对应的南壮语成分过多
- 有时对应某些南壮语的 s
- 有时对应某些南壮语的 z